弟弟落榜了。

聽見這個消息的時候很驚訝,印象中弟弟考得不錯,雖沒有精熟的A,好歹也都拿了過關的B++,雖沒有競賽成績,但體適能和幹部等等全都有拿到成績,應該不至於沒有學校念,至少我一直很樂觀地覺得無論技職學校或者高中都沒有關係,但結果就是落榜了,因為志願序的關係。

38.5,有人這個成績上了高中,有人這個成績上了高工,成績比他低的人很多,他們至少都有學校念,而弟弟就是落榜了,因為高工的成績變高,而他填了一所高中、其他九個都是高工的相關科系,志願比序會加分,一個一個比下來他的志願就是填錯了,被犧牲了。

直至這個時候我才懂所謂的犧牲並不是指學生沒有去到想去的地方,而是哪裡都沒得去,只因為志願沒填好。

也直至這個時候我才懂所謂志願序的賭博和機率,直至我看見弟弟的眼淚。

一直以來我的立場並沒有反對十二年國教,我覺得它只是走得畸形,卻是對的方向,有些人說考體適能並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體能和體型有侷限,可是那我們的傳統筆試不也是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天分及興趣不同?所以根本的問題應該在,為什麼我們老是拿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每一個不一樣的人,並且試圖用同一個標準篩選他們到不一樣的地方去?無論是聯考、基測或者現在的假免試入學,都無法得知一個人是否有木工技術、有電腦天分、是美術天才,然而我們卻用同一個筆試標準篩選他們該去哪個學校、高中或高職、科別又是為何,也因此現在免試加入競賽成績和體適能會讓我覺得並沒有不可以,但是其他的那些服務、幹部成績,對我來說都不該成為衡量的標準,或者應該說,在我的觀念裡所有的東西都該打掉重練,該檢核的不是只有「升學」這件事情,而是整個體制。

高中端的升學不是只有改繁星改學測改指考,各個科系要什麼樣的人?各個科系為何可以靠國英數自社的成績去篩選人?是中文系嗎?是數學系嗎?考得好的人就是這方面專長的人嗎?國中端的升學只有免試和考試的差異嗎?推動免試的同時,各個學校真的有自己的「特色」嗎?或者只是免去了考試卻去到和以前一樣規格的地方,特色可以是閱讀可以是體育可以是美術可以是社區合作可以是技職專長甚至可以是國英數字社,但,我們的高中有嗎?我們的高職有嗎?我們的升學不也還是用所有項目加起來的成績去「比序」然後把人塞到他要去的地方嗎?這些一直都很有問題,而這些對誰都不公平,儘管是順利升學的孩子,也只是因為成績好就去到某個地方,而已。

資源有其侷限,為爭奪資源需要有標準去檢核誰達標誰沒有達標,那麼不同資源不同爭取者怎麼會用同一個標準?

十二年國教開了足狗的名額讓學生入學,卻沒有讓各個學校變成有特色的,大家都想能去的地方,而只是讓各個學校用以前的成績比序被排列,然後要學生選一個自己想去的學校,那麼和之前的任何升學制度有什麼不同?當然這其中也有家長成績為先的心態在作祟,可是我要問的是這個教育政策究竟規劃了什麼?想要克服什麼?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我在弟弟這個年紀的時候大概也是這樣,這些是生命的全部,這是教育的問題、不是他們的問題,下意識地因為落榜而覺得丟臉、覺得自己很差,可是38.5差嗎?我不斷反覆地告訴她,我沒有覺得你丟臉,落榜也不能影響你什麼,能影響你什麼的只有你未來要怎麼走、你的心態是怎麼樣,也許你最後去了私立高中、也許你最後哪都沒去,但你的學習不能停止,你的選擇不能停止,你的人生仍在繼續。

這次事件的衝擊很大,也讓我在教育方面的盲點有所改變,教育應該是複雜的、流動的,但教育也該是親民的、易達的,否則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