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說自己寫的是書評,大概別人也不會認為是,寫下這些類似心得或評論的文字,不過是想在自己閱讀的漫漫長路中曾經獲得解答或者有所震動的時候,留下隻字片語供自己回味。
有些歌你聽過,可是並不知道是誰唱的、歌名為何,有些歌你反過來回頭尋找它的脈絡,歌手是誰、MV長什麼樣子,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前者沒有脈絡,建構的是個人,後者的脈絡清楚,卻不見得感受深刻,最喜歡的歌手也總有一兩首歌是怎麼也無法震動你的,或者說,怎麼能有一張專輯的歌都震動你呢?若只是為了歌手而去的話。我大致是屬於前者的,閱讀亦同,但在震動之外也應該多一點值得反饋的東西,由此而做。
一直認為書裡能找到答案,但我不太閱讀功能型的書,「如何做個快樂的人」、「如何追求心靈的充實」,於我而言是雞肋的書,列出來的每個都只是一項成功的法門,卻不一定是適用每個人的法門,與其在一本快樂的書裡尋找快樂,不如真正去閱讀能讓你快樂的書或者做一件能讓你快樂的事,有些人認為這本書是功能型的書,我反而覺得它比較像故事書,書裡的答案來自於讀者與文本的互動和流動,這是功能型的書無法給予的,而這不是本功能型的書。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門關上之後,在別人看不到的空間之中,家庭成員要怎麼相待,會影響到這些成員的思維,門一打開,這些成員走了出去,也可能以類似的邏輯與社會上其他成員互動,之後他們又各自與其他成員互動,環環相扣,有如核分裂一般,最終產生極大的能量。
可是問題不僅止於父母,寫下這些故事,不是為了抨擊父母的是非,或者把所有亂象打包成一團歸因在父母身上。在我與家長接觸的經驗中,很多時候我可以看見他們的無助,他們被眾多輿論給干擾到無法做出決定,四面八方的壓力在督促他們成為「更積極」的父母。
今日,這個島上多一道聲音,鼓勵父母教養出成功完美的小孩,就有一對父母可能走上壓迫自己小孩的道路;多一則新聞把小孩的成敗完全歸於父母教養的好壞同時也可能誕生一個以極端方式控管子女的家長。
我們可以不要再複製這些傷害。
印象最深刻的是後記裡的這段話,我一直相信教育需要變動和流動,無論是變成如何或流向何方都與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和輿論習習相關,再好的政策愚民看不懂無用、或者便會被貶抑成別的樣子,也因此這個社會或者所有父母必須了解的是,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不是一個口號,這是一個真實的現象、存在在你的孩子身上,不是看看商周看看親子雜誌就能養出你要的那樣的小孩,更有甚者是你永遠得不到一個你要的樣子的小孩,那是不可能的。
再多想一秒,身為家長的承擔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是將你的孩子塞進模型還是去看見他適合的跑道?
是緊抓著失去意義的跑道不放還是相信總有一條自己的路?
是威權家長簡單行事全面禁止?
還是說明溝通妥協然後承認自己可能是個錯了的家長、接受自己想的說的說服不了誰,而不只是他是我的受精卵。
把他的人生還給他,然後在你自己的舞台上發光,而不是讓他的舞台上寫著的導演是你的名。